2015/05/12
聆聽歷史錄音的秘密武器 AUDIOPOINT CD-1
出處:古殿樂藏/王幸凱先生
~非常感謝 古殿樂藏 王先生~
用古典樂曲 歷史 角度
用如此精闢的文章
深深 的將
Audiopoint CD-1碳纖避震墊
徹徹底底
作了一番
感性 的
聆聽心得
分享!
謝謝!
簡介
古殿樂藏/王幸凱先生
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博士侯選人
內文如下:
古殿樂述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聆聽歷史錄音的秘密武器 AUDIOPOINT CD-1
聆聽歷史錄音的秘密武器 AUDIOPOINT CD-1
「古殿樂藏」殿主 friedman
緣起
原本對於偉盛音響(負責人是謝則偉先生,人稱謝博士)的相關產品沒有實際聆聽的體驗,雖然謝先生不時會從網路上發表相關的資訊,但對於描述聲音與手機錄製的效果,多半是懷疑大於相信。一直到前些時候,有機會參觀2014年的圓山音響展,我跟另外一位資深樂友何大哥,一起在謝先生佈置的偉盛展間中,聽到非常令我們兩人都印象深刻的聲音,沒想到謝先生是這樣一位有趣的人,在輕鬆的言談中,可以感受到他對於聲音研究的熱情。在他的展間中,看不到巨大的喇叭,也看不到豪華的從外國引進的相關品牌包裝,他的產品主要的研發地都是:台灣。我跟何大哥都不是迷信品牌的,對於資深的何大哥而言,聲音與音樂才是真正音響重播的目的,而高價不一定就是好聲,平價也不一定就是衰聲,好聲或是衰聲,還是必須考驗聆聽者打算花多少時間來研究;如何在音響重播中,駕馭空間、調整器材、搭配軟硬體,都是樂友必須一一實際體驗與感受的過程。從偉盛的展間中發出的聲音,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努力,而音響的好聲音,除了是產品本身的設計與調整外,也必須凝聚在播放者長期累積的聲音品味上;一方面是技術上的客觀,一方面則是藝術上的主觀,而如何在兩者之間平衡也是每一個音響設計者最大的課題。
經過圓山展後,對於偉盛音響,我開始改變了我的看法,甚至好奇其相關配件,若是拿到「古殿」的實體空間中來播放,可以發出怎樣的聲音?這個疑問,一直在我心中迴盪,在聯繫了謝先生後,一直到上個禮拜(2014.10初),謝先生終於親自來到「古殿」,他帶來了幾樣偉盛設計生產的音響配件讓我試聽。其中之一就是:AUDIOPOINT CD-1。
產品與技術
AUDIOPOINT CD-1全名是:「AUDIOPOINT CD-1避震墊」。CD-1如何使用?使用方法相當簡單:只要在播放CD唱片、DVD或藍光片時,將CD-1準確地相疊在欲播放的光碟片上,一同送入播放機即可。CD-1的功能是增加光碟轉動時的穩定性,並同時改善雷射光的讀取狀態。但是吸入式與托盤太淺的播放設備,則無法使用。
根據謝先生特別說明製作的材料與相關技術,CD-1避震墊厚度僅為0.4mm,此乃採用日本進口的碳纖布3K織法,兼具質量極輕與薄的特性,適合各種機型的托盤式CD唱盤、DVD唱盤與藍光機使用,讓光碟播放時,增加穩定度減少擅抖情況發生。此外,CD-1的兩面上,還有航太用的遮蔽材料,可防止雷射光讀取時,反射光輻射的透出,而影響訊號的穩定。最上層再貼上寶藍色聚光膜,防止反射光擴散,增加凝聚度。CD-1上一共有三層的特殊技術涵蓋其中。謝先生說,只要光碟上放上了CD-1,聲音與影像的提升,絕對是正面的。
使用
「古殿樂藏」是一座以軟體收藏為主軸的空間,而殿主本人則是一位二十餘年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甚至對於老的歷史錄音尤其著迷,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聆聽各式各樣的聲音儲存載體(CD、LP、SP(留聲機唱片)等載體,殿主都有聆聽)。大約四年前,殿主為了要聽CD載體以外,更原始的LP老載體,幾乎將大部分的CD收藏都轉讓出去,以便投入於LP的世界。投入LP的世界,殿主也並不是要對CD vs LP來二選一,採取非此即彼式的對立立場,而是希望能透過歷史的進程,來了解在各種不同載體中的聲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聲音的保存,在透過聲音紀錄後,還有種種的載體製作與播放的問題;而聲音在保存下來後,也形成了另一個製作與重播的藝術,當我們在透過重播欣賞錄音的同時,聲音的紀錄與真實的聲音中間,也產生了一個可以讓我們的想像與聆聽再創造的的空間,從聆樂者對於實體聲音的感受,再落實到聲音重播的過程中,如何利用音響本身和音響配件的調配,便成為一個有趣的命題。先不談方便與否,LP重播由於是類比聲紋的實體播放,從針尖到唱頭結構,從唱頭到唱頭放大器,再從唱頭放大器到播大機,中間有著層層可大幅調整的結構。但是CD本身由於已經是將類比轉為數位訊號來儲存,所以數位訊號的讀取解碼,再到擴大機,幾乎可以大幅調整的機制甚少,除非在CD播放器本身的讀取機制與DA解碼重新重本設計製作,否則難以獲得大幅改善,而能重新設計並下重本製造的CD播放器,大多數的售價都十分不親民,屬於高超檔的精品。
播放設備:
在實際使用的一個多禮拜中,殿主曾經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CD設備來播放,以便證實CD-1在各種設備上的使用是否有差別,而得到的效果都是正面的。
1.
SONY CDR-W66(錄音室專用的母帶製作CDR錄放機)
2.
還有使用1993問世的PANASONIC SL-S350 CD隨身聽來播放,這台隨身聽製造於二十一年前的日本,是屬於CD時代的巔峰產物,音質與輸出評價都具水準。而CD-1在這台「隨身聽」上,都可以聽得出來明顯的改善效果。
除了殿主本人的實際聆聽比較外,中間還有多位前來「古殿」聆樂的朋友親耳比較,其中有一位是十餘年前曾任國家音樂廳某職業樂團專屬錄音師的鄭大哥,另一位則是目前在科技公司擔任主管,但是從小學習大提琴演奏,至今仍對於古典音樂熱愛不已的蕭先生。他們都對於CD-1的使用效果,給於「正面」的評價。比如,鄭大哥就說,CD-1跟換線或調整音響墊材不盡相同,有時候換線與換墊材的調整,可以獲得正面改善的效果,有時候則是負面的,這部份非常難以捉摸,而音響的迷思多半也是在此。不過CD-1在CD的重播上,則主要是「正面」的,它是在聲音的本質上,給予「正面」的細節與聲音質量上的改善,並沒有所謂負面的扭曲問題。
如何在網路上呈現CD-1的差異?
這個問題經我思考後,想到一個不錯的方式來呈現!那就是直接將SONY CDR-W66當作播放裝置,使用他背版上的RCA類比輸出,將音源連接到我原本MAC上的AD裝置APOGEE DUET2上,進行同步錄音。透過我挑選CD上的同一首曲子,來進行原本沒有CD-1的錄音,和加上CD-1後的先後兩次錄音(我不會調整任何的輸出與輸入的音量,以便直接比較CD-1加上的一對一差異),如此便可以將使用CD-1前後聲音的改變呈現出來,在放到網路上供樂友試聽比較。這樣的比較,也沒有因為輸出到前後級,再推到喇叭中間的層層變數存在;而且喇叭播放出來後,空間迴盪,透過簡單的手機錄音,雖然仍可以獲得不錯的音質,但是錄音上的變數實在太大。我想直接透過CD播放機輸出後的A/D錄音,只要A/D設備夠水準,呈現差異應該是綽綽有餘,是最理想的線上A/B TEST比較方式。
殿主嚴選的八張CD軟體
為了要進行線上比較,並契合於殿主特別關注的「歷史錄音」轉錄部分,殿主從「古殿樂藏」目前收藏的CD中,挑出了八張CD來比較。其中七張是屬於古典的「歷史錄音」,一張是1994年發行的1984-1985年間的器樂獨奏發燒錄音。以下簡要羅列:
1.DG/JAPAN/POCG-9458/MISCHA MAISKY/BACH CELLO SUITES NOS.3 & 5/1994 ARTON特殊豪華系列/無IFPI
2.ARC/JAPAN/T20P-503/SP復刻系列:FEMALE VIOIN VIRTUOSI/1993 無IFPI
3.TEATAMENT/UK/SBT-1010/GINETTE NEVEU THE FIRST RECORDING & JOSEF HASSID THE COMPLETE RECORDING/1992 無IFPI
4.EMI/HOLLAND/077776470122/FIITZ KREISLER自作自演/1993 REFERENCES 78轉SP復刻 無IFPI
5.新忠篤/JAPAN/78CDR-3004/PABLO CASALS/BACH CELLO SUITES NOS.2 & 3/78轉SP復刻CDR
6.SHELLMAN/JAPAN/SH-1012/GREAT MASTERS OF VIOLIN BORN IN 19TH CENTURY VOL.1/2009 SP復刻
7.SHELLMAN/JAPAN/SH-1013/GREAT MASTERS OF VIOLIN BORN IN 19TH CENTURY VOL.2/2009 SP復刻
8.PALETTE/JAPAN/PAL-1073/W. FURTWANGLER CONDUCTS/1988
以下我將進行初步的軟體介紹與聲音比較,首先以非「歷史錄音」進場。第一張是:
1.DG/JAPAN/POCG-9458/MISCHA MAISKY/BACH CELLO SUITES NOS.3 & 5/1994 ARTON特殊豪華系列 無IFPI
CD外紙盒包裝
這套CD是1994年在日本發行的特殊豪華版本,ARTON系列,當年屬於限定發行。ARTON是新的CD素材的使用,有著優越的光學反射特性和耐久性,但因成本太高,無法普及,從1993-1994年間,ARTON系列古典音樂部分大約發行了二十餘款,而後便告計畫終結不再生產。
目前日本二手市場上的ARTON系列,整體包裝保存良好的,價格都不低,由於其耐久性的材質與聲音上的通透,日後更將是樂友的收藏極品。
這張CD是麥斯基在1984-1985年間在DG錄製的數位錄音版巴哈無伴奏全本,ARTON系列只選其第三、第五號來發行。
以下這個聲音檔案是約三十秒的原始CD本體播放的聲音,是第三號組曲的一開頭。您可以下載下來聆聽比較:
(原):
https://drive.google.com/…/0B_V74tdD0TWPcm1MSkxvV2NtY…/view…
這個聲音一出,您可能已經覺得十分不錯了,寬大的音場,輕鬆自在的大提琴共鳴。然後,您再來試試這個加上CD-1的聲音,聲音也是約30餘秒,是同一個段落:
(後):
https://drive.google.com/…/0B_V74tdD0TWPNDVjZlhNRGU5S…/view…
聽完這個聲音後,您覺得如何?是不是音場似乎好像稍微大了一些?聲音的形體也略微更延伸開來了呢?而且大提琴擦弦與箱體共鳴的聲音又多了一些細節與餘韻呢?就連泛音也增加在空氣感之中,聲音實體的高音尖端部分,竟也透著微微的光澤呢?低音的往下低鳴的實體感十足?這裡的差別是非常明顯的,而且CD-1加上後,聲音的延伸開來的感覺,也會讓你感覺到好像聲音稍微變大了,不過這都是整體解析與頻段共鳴延伸的結果。對於這張「發燒錄音」來說,CD-1的效果幾乎又是正面提升了很大一塊的音樂素質。
既然對於「發燒錄音」有這樣明顯的效果,那對於1950年代以前「歷史錄音」轉錄的CD,究竟會有如何的呈現呢?
歷史錄音
談到「歷史錄音」,首先我必須先簡短說明一下CD轉錄的部份,由於CD轉錄,是從原本的歷史載體(LP 或是 SP,甚至是更早的臘管錄音)適當地重播後,以A/D轉換成數位,再製成CD的產物。所以當我們在聆聽「歷史錄音」的CD時,我們其實是在聽這一連串的載體與載體重播被數位化的結果,也就是說透過轉錄成CD,我們是希望能在CD上聽到有如原本載體重播的最好音效結果。我嚴選的以下七張「歷史錄音」,張張都是非常精彩的轉錄傑作,以此用來比較CD-1加上先後的結果,更可以來體驗CD-1對於這類的「歷史錄音」轉錄CD,是否有更正面的效果提升?
2.ARC/JAPAN/T20P-503/SP復刻系列:FEMALE VIOIN VIRTUOSI/1993 無IFPI
日本ARC唱片公司於1993年製作發行的「SP復刻系列」,真可說是歷來的SP轉錄製作的「極品」,ARC同系列一共製作了約十款,同系列張張可收,但其中又屬這套「FEMALE VIOIN VIRTUOSI」(女流小提琴家)最精彩。ARC難能可貴的之處,不僅是轉錄一般歷史樂迷們人人皆知的GINETTE NEVEU(1919-1949)、IDA HAENDEL(1928-)、ERICA MORINI(1904-1995)而已,還收錄了另外幾位非常罕見珍貴的十九世紀女流演奏家的錄音,而且其中幾位還是史上首次以CD化的方式呈現的。如:YVONNE CURTI(?)、RENEE CHEMET(1888-1955)、JELLI d’ARANYI(1893-1966)、MARIE HALL(1884-1956)、ISOLDE MENGES(1894-1976)、MAUD POWELL(1968-1920),以上這幾位,應該很多樂友連名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是她們所演奏的琴音了,可見這張SP復刻CD的珍貴性(雖然這張CD的資料仍有一些錯誤,但是要收集這些資料可真是不太容易)。另外這張CD的SP轉錄,真可說是「夠帶勁」!可以列名於史上SP轉錄復刻的傑作之林,其實他們採取的轉錄理念就是:「忠實呈現SP盤上所紀錄的聲紋」而已,所以他們對於針尖讀取時的表面雜音,不會進行減噪處理,完全保留。也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聽到原始SP唱片上面的絕妙聲音紀錄(這部份的說法,還必須奠基在實體留聲機播放出來的聲音認識之上)。
這張CD中我最想要大家聆聽的女流小提琴家,反而是最神秘、生卒年完全不詳的YVONNE CURTI,目前只知道,她出身法國,活躍在1920-1930年代之間,灌錄過約三十首小品錄音(也就是約十五張SP唱片)。另外,根據這張CD轉錄出來的五首錄音,在演奏上極具特色與風格,1993年ARC這張CD應該是她錄音的首次CD化,她的演奏情感濃郁、表情細膩,音樂中積蘊了許多生命力。我打算選出來當作A/B TEST的是她演奏由拉威爾創作的PAVANE POUR UNE INFANTE(死亡公主的孔雀舞曲)改編成小提琴主奏與鋼琴伴奏的版本(KSCHANSKY改編),錄音的時間約在1920年代中期到末期之間。
(原):
https://drive.google.com/…/0B_V74tdD0TWPMlNDa3lYM0k4c…/view…
從上面這個聲音聆聽,我們可以知道ARC的SP轉錄非常精彩,為求忠實呈現留聲機唱片的聲紋,對於唱片表面的雜音,完全不採取後製去除。在微微的雜音中,CURTI的琴音非常清晰可辨,他運弓與發音的表情非常細膩,揉音的歌唱性也是一絕,心思必須完全投入於音樂中,才能有這樣整體濃度非常高的演奏。
(後):
https://drive.google.com/…/0B_V74tdD0TWPRFA1ejFGY3c4W…/view…
當放上CD-1後,我們可以發現,琴音的厚度明顯提升了,聲音在空間中,演奏者和樂器之間的活生感也呈現出來了。發音的細節也增加不少,不僅是泛音,中間的基音,高音尖端的光澤也出現了。總體的聲音大有從平面,加深厚度與細節的走向,CURTI的演奏竟更具生命力!總體CD內的聲音,提升甚多,成就了更豐富的音樂色彩。
3.TESTAMENT/UK/SBT-1010/GINETTE NEVEU THE FIRST RECORDING & JOSEF HASSID THE COMPLETE RECORDING/1992 無IFPI
這張唱片的封面有兩人,是紀念兩位早夭的二十世紀小提琴彗星的CD唱片,尤其是JOSEF HASSID(1923-1950),這裡收錄的是他一生所有的正規發行錄音。
HASSID哈西德這位被克萊斯勒譽為200年難得一見的奇才!只活了二十七歲,他是卡爾佛萊什的得意門生,努娃的師弟,而韓黛爾則是比他年紀還小的師姊。波蘭出生的哈西德,藉由波蘭巨匠胡伯曼的挖掘,引介到卡爾佛萊什門下,佛萊什對於他音樂上的天賦,甚為愛惜,免費義務地將他納入門徒,甚至供他吃住,以便讓他全心投入音樂。哈西德一生僅留下八首小品錄音,全部都是SP,為他擔任伴奏的就是二十世紀被公認的伴奏大師:GERALD MOORE(1899-1987),摩爾可說是最搶手的錄音伴奏,幾乎最好的聲樂家、器樂家,都是指定希望由他伴奏。當年摩爾之所以會擔任哈西德的伴奏,其實是製作人華爾特李格的特殊安排。後來摩爾對於哈西德的演奏極度推崇,他曾說:「哈西德的琴音是他聽過最迷人的」,而他在為哈西德伴奏的時候,曾經過次沈醉在他美妙的琴音中,一時忘記了要彈琴。佛萊什培育哈西德的重點就在音樂的演繹與藝術的修養,哈西德駕馭音樂的能力了得,我將選擇ELGAR(艾爾加)的LA CAPRICIEUSE(任性的女子)來作比較。這首「任性的女子」,幾乎每一位演奏的小提琴家詮釋的方式都不同,特殊技巧「連頓弓」的掌握與音樂旋律起伏間,演奏者必須自我發展音樂造型,情緒的起伏與轉折,往往使演奏者很過癮地自然驅動情感,但是收放自如卻是更大的難題。哈西德的演奏可說是一代絕演!將這首曲子的情感面向、情緒的掌握、和音樂收放,神明變化成一個小宇宙!
(原):
https://drive.google.com/…/0B_V74tdD0TWPVTB5ZC1VaTVna…/view…
基本上TESTAMENT的這份轉錄版本,音源是由EMI所提供,我們可以懷疑他拿的是EMI後來轉錄製作成LP的音源(1970-1980年代間EMI曾經推出一個名為「HMV的遺產」的LP系列),而非使用SP原盤來重新轉錄,加上一般大廠都會使用的減噪處理背景的習慣,聲音畢竟與原始SP原盤多有差距。在聲音中,我們可以聽到,摩爾的伴奏與哈西德的琴音、連頓弓技術,大致清楚,但是整體聽來比較沒有光澤與泛音,總體音場也比較平面化。
記得香港的小提琴界教育名家和樂評人鄭延益先生,曾經寫過一篇專門討論哈西德的文章「哈西德--小提琴史上曇花一現的一朵奇葩」,其中有一段討論到哈西德的音色,是這麼說的:
「首先講音色 ﹔每一個真正傑出的提琴家,都有他獨特的標幟 ─與眾不同的琴音 (Tone),這等於是每一個大師的招牌,Kreisler、Heifetz、Elman、Oistrakh、年輕的Menuhin、Szigeti、Huberman, 等等都有。年青的一代,沒有一個能趕得上大師級,缺乏這種招牌是主要因素之一,帕爾曼 (Perlman) 等雖然音色漂亮,但是沒有特色,不能使人一聽到就知過這是帕爾曼。哈西德的琴音卻是突出的,不同於我所聽過的任阿提琴家的發音,有力、但不硬不壓、不帶絲毫金屬聲、即使E弦也如此,聽起來極甜美,但樸素健康,生氣勃勃,好似絲毫不施脂粉的少女。但是即使在高檔 (Hi End) 器材上,也不容易重現他的音色,這是一個大問題。僅就琴音 (Tone) 這一點,就極其難得,相信錄音已打了折扣,聽他本人演奏一定還要好,所以才能迷倒穆爾 (Gerald Moore)。」
(頁)
而在這份(原)的聲音中,我們也是幾乎無法體會哈西德的「TONE」的美妙。
(後):
https://drive.google.com/…/0B_V74tdD0TWPSmU3SzJlOTdVQ…/view…
當放上CD-1後,奇蹟出現了,鄭先生所說在「高檔(HI END)」器材上也不容易重現的音色(TONE),似乎部分出現了,發音上的各種色彩控制,也得以展現出來,這就是哈西德的琴音特色;甜美的音色,在這種轉折中,收放自如的神采,這真是一代世紀彗星的奇蹟!CD-1將原本TESTAMENT播放出來的平面空間,增加了深度,摩爾與哈西德的合作無間,變得更加無比地迷人。
4.EMI/HOLLAND/077776470122/FIITZ KREISLER自作自演/1993 REFERENCES 78轉復刻 無IFPI
這張CD在我二十年的聆樂生涯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應該是我最早收藏的幾張「歷史錄音」之一,陪伴我度過許多漫漫長夜,我想我會永遠保存著這它。REFERENCES系列,源自於1970年代,法國EMI的特殊企劃,一開始是希望有系統地整理百年來的78轉唱片,並重新以最新的科技來轉錄,甚至是修復珍貴音源中的破損音軌。REFERENCES系列發行過近百張專輯,每一張都有一個統一的設計風格,古樸的REFERENCES字體,加上演奏家神韻非凡的照片,構成了REFERENCES系列的封面靈魂。聲音的轉錄也保存了原本歷史的風味,這張克萊斯勒自作自演,收錄了他在1930-1938年間的巔峰錄音。
(原):
https://drive.google.com/…/0B_V74tdD0TWPb0JSa24wVnBlR…/view…
(後):
https://drive.google.com/…/0B_V74tdD0TWPaWVoaXhCNnJoV…/view…
5.新忠篤/JAPAN/78CDR-3004/PABLO CASALS/BACH CELLO SUITES NOS.2 & 3/SP復刻CDR
6.SHELLMAN/JAPAN/SH-1012/GREAT MASTERS OF VIOLIN BORN IN 19TH CENTURY VOL.1/2009 SP復刻
7.SHELLMAN/JAPAN/SH-1013/GREAT MASTERS OF VIOLIN BORN IN 19TH CENTURY VOL.2/2009 SP復刻
8.PALETTE/JAPAN/PAL-1073/W. FURTWANGLER CONDUCTS/1988
HsinKai Wang 於 下午7:50 沒有留言: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
分享
首頁
查看網路版
關於我自己
HsinKai Wang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由 Blogger 技術提供.
原文: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20371151332681&id=100000794054480&ref=fbwaexpcopy